
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评论员 郭剑夫权威股票配资
一只标价999元的帝王蟹,让南京大学食堂在短短几天内体验了一把“网红”的滋味,也结结实实挨了一记来自舆论的“回旋镖”。学生们前脚在社交平台晒出拼单吃蟹的“凡尔赛”瞬间,校方后脚就火速整改,并留下一份“违背食堂定位”的情况说明,与之前“成本价惠民”的宣传形成绝妙反差。
这场闹剧,表面上看是“一道天价菜该不该出现在校园”的争议,实则揭开了高校食堂定位模糊、监管缺失等深层问题。
为“校园帝王蟹”辩护的声音里,最响亮的一条莫过于“学生有消费自由”。然而这个观点却经不起推敲。大学不是商场,学校食堂更非纯粹的商业场所。其核心属性是公共服务,享受着政策补贴和场地优惠,根本使命是保障学生吃得安全、吃得健康。用市场逻辑为天价菜开路,是典型的偷换概念。当一顿饭需要学生们像凑首付一样“拼单”才能享用,它早已在无形中越过了经济能力的界限。这种所谓的“自由选择”,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僭越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校方的应对逻辑。“招商时不管,上热搜才管”的被动模式,暴露了后勤管理的滞后与失序。如此高调、高价的菜品,当初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顺利进入学校食堂的?是否存在着程序上的缺失和监管上的盲区?直到舆论发酵才匆忙整改,这种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”的做法,恰恰说明管理制度本身存在漏洞。高校食堂的特许经营不是法外之地,更不能沦为“谁掏钱谁说了算”的利益场。
有人羡慕这是象牙塔里的自由,是“丰俭由人”的体现。但真正的体面,从来不是菜单上出现了多么昂贵的食材,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享用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。大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与知识的殿堂,而非餐桌上的奢华。南京大学校训“诚朴雄伟、励学敦行”,“诚朴”二字当头,其精神内核理应浸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。
说到底,高校食堂可以多元,但不能变质。相信师生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普惠基础上的多元化,是类似“你来点菜我来做”这种真正倾听师生需求的主题餐饮活动。当食堂开始用价格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,当公共空间被消费能力重新定义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方餐桌的平等,更是大学精神应有的纯粹。好在南京大学这波整改来得及时,但更希望各高校能引以为戒,主动筑牢防线权威股票配资,别等舆情火烧眉毛才慌忙救场。
隆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